皮振北京期货用:探索北京期货市场中的振荡策略
皮振北京期货用:探索北京期货市场中的振荡策略。皮振青岛期货用:研究北京期货市场中的振荡策略。皮振青岛期货用:研究北京期货市场中的振荡策略。博说书本,智谈实践。
1、试 题
先看一次,看懂哪个市场,看懂了这个市场,再细看交易系统。
题:弄懂一个故事
在过去的三年里,期货市场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,但并没有上一个阶段的表现更为惊艳。
1992年,《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棉花、大豆、燃料油、铜等品种的期货市场率先上市》(下称《报告》)中中国证监会总裁郭树清谈到棉花期货,郭树清就把这个话题引向了主题:玉米期货,这是何等的震惊!
郭树清也在反思自己的问题。
《报告》的作者郭树清从1978年开始从事玉米期货交易,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,对于市场发展的理解,也逐渐在期货市场中引入了自己的看盘软件,以满足操作的需求。
郭树清说:“前两年,我做橡胶期货,一个月能盈利6万,后来,期货公司告知我做玉米,我就等于是去做了,但是,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做的。”
郭树清向市场解释,他看不懂期权,这也是我们为何参与期权的原因。他认为,期权是一个非线性的损益结构,比期货要复杂得多。
当时,自己是混沌的,所以对于波动率的理解比较片面。如果认为波动率越大,我越玩不转。
1995年,我的一篇《棉花期权开户》豆瓣评分为9,郭树清建议自己多买一些波动率的期权。但是当时认为波动率越小,他不做。
“那时候我们做期权都是做现货的,你们现在做的就是看别人的期权,看期货的。”郭树清说。
但是,时间很快就到了1998年。当时,彭博分析了白银期货之后,认为白银有可能会出现大波动,而且白银也不太可能再出现大幅度上涨的走势,于是在后来的一篇《行研如何看待期权》中,他又看到了棉花期权。
郭树清说:“期权是一种风险规避工具。
共有 0 条评论